康熙三十六年(1697年)春夏大饑,清廷詔免全州當年田賦。
康熙三十七年(1698年),全州大饑,民掘金羊頭等野生植物充饑。
康熙四十八年(1709年)在州城西坡(今縣城建設街西段)重建鳳坡書院。
康熙五十二年(1713年)二月二十七晚,大風、雨、雹自北入境。屋瓦皆飛,大樹拔,北城女墻盡毀,湘山寺妙明塔頂墮地。
同年五月十一日,大水,城內水深7尺,6日方退。六月大旱,民大饑,斗米銀6錢。
康熙五十四年(1715年)三月?滴醯蹫橄嫔剿骂}“壽世慈蔭”四字,刻于筍布臺石崖上,面積18.57平方米。
康熙五十五年(1716年)鹽昂貴,州民十之八九淡食。
康熙年間,全州有集市宜湘圩等8處。
雍正二年(1724年)自七月至十二月不雨,井泉多涸。
雍正四年(1726年)知州張林重修城垣,高2.5丈,闊1.5丈,周5里3分,垛口959個。
雍正六年(1728年)五至八月大旱,早禾無收,遲禾半熟。
乾隆七年(1742年)五月大旱,清廷詔免次年田賦。
乾隆十三年(1748年)四月至次年三月,疫病遍及城鄉。山中草藥挖盡。
同年,有虎患,常深夜入村吞食人畜,萬鄉(今
大西江、
龍水鎮)尤甚。
同年六月,民大饑。
乾隆二十一年(1756年),翰林院編修蔣良騏回籍與謝廷瑜合修《全州志》。
乾隆五十一年(1786年)白塘村趙光軒等擴建清湘書院。
乾隆五十九年(1794年)五月十九日大水,城內水深丈余,一晝夜方退。
嘉慶二年(1797年)州守溫之誠倡議重建距城北三里之龍山“鎮湘塔”。
嘉慶四年(1799年)知州溫之誠續纂《全州志》,全書十三卷。今存復印本。
嘉慶二十一年(1816年)邑人集資刊刻明代名臣蔣冕所著《湘皋集》。
道光元年(1821年)開采
東山七寶坑鉛鋅礦。
道光二十六年(1846年)州屬西延分州油榨坪創辦桂劇“秀”字科班,為廣西最早的桂劇科班。
道光二十七年(1847年)九月,湖南新寧瑤民雷再浩聯絡全州李世德、肖立山組織武裝起義,攻占全州西延梅溪口、大埠頭、
咸水口等地,后被清廷鎮壓而失敗。
同年,各鄉、都奉清廷令辦團練,抵御農民起義軍。
咸豐二年(1852年)四月,太平天國攻克全州城,全殲清軍及州署官吏,旋與清軍江忠源部戰于蓑衣渡。南王馮云山殉難。
咸豐四年(1854年)八月,升平軍(亦稱紅巾軍)鄧正高部自灌陽入境,與全州知州蘇鳳文大戰于沛田。
同年十一月鄧正高部進攻全州城,未克。
4/5 首頁 上一頁 2 3 4 5 下一頁 尾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