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康熙二十八年(1689年) 以前,縣內行政區劃無考?滴醵四,全州設6鄉及西延巡檢司,共74里、56都1保3團(團相當于都的戶籍編制單位)。其序列為:升鄉17里(今文橋、廟頭、黃沙河、永歲)轄一都,二都一、二圖,三都,四都一、二圖,五都一、二圖,六都,七都一、二圖,八都一、二圖,九都一、二圖,十都一、二圖;恩鄉26里 (今東山、白寶、兩河、朝南、石塘、枧塘、城郊鄉一部分) ,轄十一都,十二都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圖系瑤族,十三都一、二、三圖,十四都,十五都,十六都,十七都一、二圖,十八都,十九都,二十都,二十一都,二十二都,二十三都一、二圖,二十四都一、二圖,二十五都一、二、三圖;建鄉8里(今安和、蕉江、鳳凰鄉) ,轄二十六都,二十七都,二十八都,二十九都,三十都,三十一都,三十二都,三十三都,三十四都;宜鄉6里(今咸水、紹水) ,轄三十五都,三十六都,三十七都,三十八都,三十九都,四十都;長鄉7里(今才灣鎮、紹水鎮的高田、秀石、大渭洞、龍水鎮的百福、長井村等) ,轄四十一都,四十二都,四十三都,四十四都,四十五都,四十六都;萬鄉10里(今龍水、大西江鎮),轄四十七都,四十八都,四十九都一、二圖,五十都,五十一都,五十二都,五十三都;雍正七年(1729年)撤西延巡檢司置西延分州(今資源縣的中峰、延東、梅溪),轄五十五都一、二、三圖,五十六都一、二圖,西山保,三團。州城劃為6隅,即東隅(今東門),南隅(今大南門、小南門),西隅(今板橋頭),上北隅(今桂黃北路),下北隅(今朝京路),降源隅(今桂黃中路)。
清乾隆三十年(1765年),沿康熙時的區劃,設鄉、里、都、圖。圖下設村。鄉名更改,升鄉改升平鄉、恩鄉改為恩德鄉、建鄉改為建安鄉、宜鄉為宜湘鄉、長鄉為長樂鄉、萬鄉為萬全鄉,西延分州仍用原名。
清光緒末年(1908年),全州設8區,即第一區(城廂內外),第二區(升平鄉及長樂鄉之一部分) ,第三、第四區(恩德鄉),第五區(建安鄉),第六區(宜湘鄉及長樂鄉之一部分),第七區(萬全鄉),第八區(西延分州)。